《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由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2。2024年5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查相关情况2。公报介绍了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以及综合性成果、行业成果等情况,以发布普查成果为主,同时注重地图成果,并突出科普性2。以下是公报主要内容:
普查总体情况
1: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
调查成果
2: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 “家底”,形成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让全国房屋建筑有了“数字身份证”;开展了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普查,填补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空白;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完成了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形成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等。
评估与区划成果
2: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 “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识别出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 “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
行业成果
· :
气象灾害
1: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 年全国范围内的 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森林和草原火灾
2:林草行业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构建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编制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等级等区划分布,摸排了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
水旱灾害
2:水利部摸清了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等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首次完成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建成普查成果共享应用数据库。
地质灾害
:我国已对18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进行了更新,截至2023年12月底,共登记在册滑坡隐患点13.2万处,崩塌隐患点8.2万处,泥石流隐患点3.3万处。全面完成1:100万的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全国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7%、8.7% 和9.6%。
成果应用
2:普查成果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服务风险源头防控、灾害精准防治和应急能力提升。如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一些地方对普查获取的房屋、水库大坝等重点目标物的风险隐患信息,实行清单式、分类分级管理。同时,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等提供支撑。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由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2。2024年5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查相关情况2。公报介绍了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以及综合性成果、行业成果等情况,以发布普查成果为主,同时注重地图成果,并突出科普性2。以下是公报主要内容:
普查总体情况
1: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
调查成果
2: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 “家底”,形成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让全国房屋建筑有了“数字身份证”;开展了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普查,填补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空白;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完成了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形成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等。
评估与区划成果
2: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 “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识别出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 “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
行业成果
· :
气象灾害
1: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 年全国范围内的 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森林和草原火灾
2:林草行业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构建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编制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等级等区划分布,摸排了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
水旱灾害
2:水利部摸清了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等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首次完成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建成普查成果共享应用数据库。
地质灾害
:我国已对18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进行了更新,截至2023年12月底,共登记在册滑坡隐患点13.2万处,崩塌隐患点8.2万处,泥石流隐患点3.3万处。全面完成1:100万的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全国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7%、8.7% 和9.6%。
成果应用
2:普查成果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服务风险源头防控、灾害精准防治和应急能力提升。如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一些地方对普查获取的房屋、水库大坝等重点目标物的风险隐患信息,实行清单式、分类分级管理。同时,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等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