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富绩效指标体系。在共性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个性化的绩效指标体系。结合前期制定的《共性项目、分行业分领域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探索《教育领域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试行)》《粮油物资储备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试行)》,分别涉及9个大类,1065项、369项绩效指标,切实发挥绩效指标体系的支撑作用。
2.促进绩效监管融合。推行“财会监督+绩效管理”双链模式,结合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整合财会监督内容,统一实施财政监督综合大检查,精心指导各预算单位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压缩部门资金管理的“任性空间”,强化“钱该不该花、应该怎么花”的刚性约束。
3.强化绩效导向作用。继续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五有”指导思想,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环节夯实基础。事前强化绩效目标设置和审核,深入实施预算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将谋划不细、绩效不明显的项目挡在项目库外;事中全覆盖开展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事后加强绩效评价问题挖掘,从一般管理性问题逐步转向制度机制性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评价有的放矢。
4.巩固绩效成果应用。对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前5名(后5名)的单位增加(减少)一定比例公用经费。对部门整体支出或者项目(政策)重点绩效评价得分80分以下的单位,核减一定比例公用经费或项目经费;得分60分以下的单位,核减更大比例公用经费或者原则上不再安排评价项目的经费。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双通报”机制,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预算单位给予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将两项考核结果情况作为预算审查监督、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和审计监督的重要参考依据。
1.丰富绩效指标体系。在共性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个性化的绩效指标体系。结合前期制定的《共性项目、分行业分领域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探索《教育领域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试行)》《粮油物资储备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试行)》,分别涉及9个大类,1065项、369项绩效指标,切实发挥绩效指标体系的支撑作用。
2.促进绩效监管融合。推行“财会监督+绩效管理”双链模式,结合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整合财会监督内容,统一实施财政监督综合大检查,精心指导各预算单位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压缩部门资金管理的“任性空间”,强化“钱该不该花、应该怎么花”的刚性约束。
3.强化绩效导向作用。继续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五有”指导思想,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环节夯实基础。事前强化绩效目标设置和审核,深入实施预算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将谋划不细、绩效不明显的项目挡在项目库外;事中全覆盖开展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事后加强绩效评价问题挖掘,从一般管理性问题逐步转向制度机制性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评价有的放矢。
4.巩固绩效成果应用。对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前5名(后5名)的单位增加(减少)一定比例公用经费。对部门整体支出或者项目(政策)重点绩效评价得分80分以下的单位,核减一定比例公用经费或项目经费;得分60分以下的单位,核减更大比例公用经费或者原则上不再安排评价项目的经费。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双通报”机制,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预算单位给予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将两项考核结果情况作为预算审查监督、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和审计监督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