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兜底,确保安置有“力度”。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安置工作。五年来,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778人,全面落实优待抚恤等资金发放、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等政策;接收转业军官13人、100%安置到市级部门并落实行政编制;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205人、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并落实事业编制,安置率、满意率均达100%。
量化选岗,确保安置有“温度”。量化评价退役军人现实表现,公开评分结果和岗位清单,实现“阳光安置”。建立“服役表现量化评分+公开排序选岗”和“三公开四监督”机制(岗位、流程、结果公开,纪委、群众、监督员、媒体监督),按规定将服役年限、立功受奖、艰苦地区服役等12项指标纳入评分体系,根据分数高低由退役军人自主选岗,实现安置对象、接收单位、部队“三满意”。
跟踪服务,确保安置有“深度”。建立“安置前锻炼+安置后回访”成长护航机制,做好从“政策安置”到“成长赋能”转变的服务保障。自2024年起,为44名待安置士兵开发见习岗位50个,帮助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消除迷茫。同时,通过定期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退役士官热点诉求并积极协调解决。
创新机制,确保安置有“广度”。建立“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的选调机制,打破“一岗定终身”的固有局面。2020年起,我市启动在已安置到镇(街道)工作满三年的退役士兵选调到市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累计公开选调49名到市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
政策兜底,确保安置有“力度”。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安置工作。五年来,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778人,全面落实优待抚恤等资金发放、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等政策;接收转业军官13人、100%安置到市级部门并落实行政编制;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205人、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并落实事业编制,安置率、满意率均达100%。
量化选岗,确保安置有“温度”。量化评价退役军人现实表现,公开评分结果和岗位清单,实现“阳光安置”。建立“服役表现量化评分+公开排序选岗”和“三公开四监督”机制(岗位、流程、结果公开,纪委、群众、监督员、媒体监督),按规定将服役年限、立功受奖、艰苦地区服役等12项指标纳入评分体系,根据分数高低由退役军人自主选岗,实现安置对象、接收单位、部队“三满意”。
跟踪服务,确保安置有“深度”。建立“安置前锻炼+安置后回访”成长护航机制,做好从“政策安置”到“成长赋能”转变的服务保障。自2024年起,为44名待安置士兵开发见习岗位50个,帮助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消除迷茫。同时,通过定期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退役士官热点诉求并积极协调解决。
创新机制,确保安置有“广度”。建立“公开选拔+双向选择”的选调机制,打破“一岗定终身”的固有局面。2020年起,我市启动在已安置到镇(街道)工作满三年的退役士兵选调到市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累计公开选调49名到市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